第一类机器翻译系统有哪些特点?
由于第一类机器翻译系统的上述特点,它的译文质量是极为低劣的,并且,设计这样的系统是一种十分琐碎而繁杂的工作,系统设计成之后没有扩展的余地,修改时牵一发而动全身,给系统的改进造成极大困难。 研究重点是词法和句法,以上下文无关文法为代表,早期系统大多数都属这一类型。 语法型系统包括源文分析机构、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机构和目标语言生成机构3部分。 源文分析机构对输入的源文加以分析,这一分析过程通常又可分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源文的某种形式的内部表示。 转换机构用于实现将相对独立于源文表层表达方式的内部表示转换为与目标语言相对应的内部表示。 目标语言生成机构实现从目标语言内部表示到目标语言 表层结构 的转化。
机器翻译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如果我们就继续添加更多的规则,直到我们可以应对每一部分语法,我们的程序应该就能够翻译任何句子了,对吧? 这就是最早的机器翻译系统的工作原理。 语言学家提出了许多复杂的规则,并逐一编程实现。 一些世界上最聪明的语言学家在冷战期间辛勤努力了多年,才创建出了一些更容易理解俄罗斯人交流的翻译系统。
机器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如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机器翻译研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军事、政治、经济目的,均对机器翻译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欧洲国家由于地缘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也对机器翻译研究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机器翻译一时出现热潮。 这个时期机器翻译虽然刚刚处于开创阶段,但已经进入了乐观的繁荣期。 1964年,为了对机器翻译的研究进展作出评价,美国科学院成立了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 (Automatic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ALPAC委员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综合调查分析和测试。
中国机器翻译研究是怎么回事?
中国机器翻译研究起步于1957年,是世界上第4个开始研究机器翻译的国家,60年代中期以后一度中断,70年代中期以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都在进行机器翻译的研究;上机进行过实验的机器翻译系统已有十多个,翻译的语种和类型有英汉、俄汉、法汉、日汉、德汉等一对一的系统,也有汉译英、法、日、俄、德的一对多系统(FAJRA系统)。 此外,还建立了一个汉语 语料库 和一个科技英语语料库。 中国机器翻译系统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内容正在不断地完善。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发布了互联网翻译系统,如“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