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有哪些?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学术诚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呼声。 因此,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师来说,都不无裨益。 研究生作为初入行的“学者”,往往在主观上对于学术不端认识不清,迫于学业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
学术规范的意义是什么?
一是学术规范有助于彰显学术研究的价值,使学术活动制度化、学术研究标准化和专业化。 二是学术规范有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强调学术史的研究和学术传统的养成,从而推动学科发展。 三是学术规范有助于解决 学风建设 问题,规约和惩处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不良行为。 一、默顿给出过“科学规范”的4个要素: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 ( 参考欧阳锋、徐梦秋著《科学规范论:默顿的视野》 ) 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规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学术著作的格式规则。 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是失范行为或者非学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是否应该避免?
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 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 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 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