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术诚信?
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The Center AcademicIntegrity, CAI)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 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 一般说来,科研诚信涉及四个不同层面的问题:(1)防治科研不端行为(伪造、篡改和剽窃)(FFP),同时重视和治 理科研中的不当行为(QRP); (2)制订和落实一般科研活动的行为规范准则以及与生命伦理学研究相 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指南; (3)规避和控制科研中由于商业化引起的利益冲突,同时注意来自政治 、经济发展等方面压力对科研的影响; (4)既强调与科研人员道德品质和伦理责任相关的个人自律,也关注科 研机构的自律、制度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
如果走学术道路,学术诚信、科研诚信很重要吗?
你如果走学术道路,当然学术诚信、科研诚信很重要,但是即使你不做学术工作,其实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美国科学院院士沈吕九曾经说,你对自己的学生,好得学生你不用太管他们,但是学的不够好的学生,将来有可能是做管理的人,也可能是学术期刊的编辑,这些同志将来也需要知道很多学术规范,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做研究的人需要知道,就是在公司里面做研发也还是需要知道。
我国科研诚信制度现存问题有哪些?
而对我国科研诚信制度现存问题的剖析不难看出,三个方面均显不足且集诸多问题于一身,尤其当前我国科研诚信制度存在的核心问题反映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困境(详见表1),如果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很可能使学术不端治理演变为“猫和老鼠”游戏,如学位论文的查重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体现了这样一种游戏规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量化的科技评价屡遭我国学界诟病。
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三大内容是什么?
随着从科研环境入手控制和解决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营造和培育倡导负责任行为的科研环境成为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此形成了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三大内容:惩治——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预防——设立科研诚信教育制度;保障——培育有利于负责任行为的科研环境。 中国科学家对科学诚信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1年,邹承鲁等4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前身),建议开展“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的讨论。 1993年邹承鲁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撰文《科学报》,呼吁尽快制定“科学道德法规” [5]138。 然而,我国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 我国的科研诚信制度化进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