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是否应该避免?
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 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 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 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 具体是什么情况?
2月19日, 北京电影学院发布关于“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的调查进展情况说明,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陈浥博导资格。 学生质疑教授学术不端,存在一稿多投、论文重复、抄袭等学术不端的问题。 中国知网显示邓教授发表415篇学术论文,其中几十篇一稿多投,部分论文存在自我重复与抄袭,尤其是邓教授早年发表的论文问题更为严重。 5月14日,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校方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 事件后续处理结果:(华大在线讯)学校通报了对邓大才同志“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学术不端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决定给予其行政警告处分,终止其相关项目的申报。
如何防止不了解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
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防止因为不了解学术规范而产生的不端行为。 当然,除了学术规范的传授,教师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严谨作风对学生有更好的示范作用。 [2] 63岁的祝国光博士至今还记得,当初在海外顶级医学期刊上看到有关中药和西药对治疗 心肌梗塞 疾病具有同等疗效的学术论文时,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之情。
我国如何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鲜有采用刑事手段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 例如,同样是学术造假、骗取巨额研究经费的行为,韩国黄禹锡案中的当事人不仅受到了行政处罚,而且受到了刑事制裁。 而我国“汉芯”造假案件的当事人仅受到了撤销行政职务、撤销相关荣誉、追回相应拨款和经费等处罚,并未承担任何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