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如何杜绝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切实打造具有真才实学的未来科研群体,实现学术界可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根据教育部2020年12月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读研究生人数超过300万。 按照各高校规定,每名研究生需在权威期刊上发表1~4篇论文才能顺利毕业。 再加上众多科研团队、教师为评职称也要发表论文,国内外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期刊可供如此庞大的群体来发表。 此外,有些导师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导致不少研究生刚入学就一心琢磨如何发文章。 于是,“供需市场”促生了专门为研究生发表论文服务的所谓 “研究生专刊” 、大量增刊甚至非法期刊,只要你缴纳规定的版面费,质量一般的文章同样也可发表。
学术不端行为为何屡禁不绝?
每当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出来后,大学或是科研机构总是把它看作“极个别”的反常现象,并用这样或那样的 “家丑不可外扬”“坏苹果理论” 来搪塞。 对研究生学术行为过度宽容,导致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绝。 留有余地的态度,只会让学术不端行为更加肆无忌惮。 从上可知,学术监督组织的制度建设是防范学术不端的根本途径。
学术不端行为如何处理?
二是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偏轻。 目前,对学术不端严格有效的惩处措施还不多,处罚力度不够,监督惩处机制流于形式。 每当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出来后,大学或是科研机构总是把它看作“极个别”的反常现象,并用这样或那样的 “家丑不可外扬”“坏苹果理论” 来搪塞。
如何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这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处理办法,明确了六类学术不端情形,包括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数据或捏造事实,不当署名,提供虚假学术信息,买卖或代写论文等。 一旦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可能面临开除、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方式。